•    什麼是腦性麻痺?

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 簡稱C.P,是以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多重性障礙,為一種非進行性的腦部病變。主要是大腦在發育未成熟前,其中控制動作的某些腦細胞受到傷害或發生病變,這些受傷或病變的部分會發出一些不正常的訊息,以致使肌肉控制受到障礙,導致出現僵硬或無力而有運動機能障礙。有些兒童因為傷及其他腦部區域,而合併視覺、聽覺、語言溝通及智能學習發展上的多重障礙。而這些受到傷害與病變的部分並不會有再度惡化(非進行性)

腦性麻痺的好發率為2.4-3.6/1000,是任何國家任何家庭都有可能會發生的。雖然復健不能完全治癒他們,但卻可以幫忙減少他們的功能障礙,使他們的潛能發揮到最高。治療效果好不好,主要是在於決定孩童何時開始接受治療,以及孩童腦部傷害的程度如何。

 .

  • 什麼是導致腦性麻痺的原因?

大致可以分為:在妊期產程出生後

.

妊期:在未出生前,因為輻射、孕婦的早期有一些感染,例如:德國麻疹、帶狀皰疹或孕婦懷孕期間有無法控制的糖尿病以及高血壓。

*目前科技的發達,X光片的輻射值已經降低不少,如孕婦不慎有X光片檢查,可以跟相關人員索取其輻射值然後詢問婦產科醫師意見。

 

產程:有些因為早產、難產、產傷(產鉗或真空吸取)、雙/多胞胎或臍帶繞頸等等因素,使嬰兒在生產中或產後無法有充份的氧氣供應而導致腦部缺氧

 

 

出生後:可能因腦部感染,例如:腦炎,腦膜炎或頭部外傷、發燒、身體疾病、代謝或內分泌異常與黃疸等

 

 

  • 腦性麻痺的類別:

根據腦部受傷位置的不同,有其不同的動作表現與肌肉張力,大約可以分為痙攣型、徐動型、協調不良型與混合型。知道其不同類別有不同的治療方針。

    • 痙攣型:約佔77.4%。有半身麻痺、雙邊麻痺以及四肢麻痺。
    • 徐動型:2.9%
    • 協調不良型:5.5%
    • *軟癱型*:通常是痙攣型或徐動型演化中的過渡階段
    • 混合型:14.2%。會呈現不同症狀,如:孩童的動作會有徐動加上痙攣。
痙攣型
受傷位置
大腦運動皮質區域
臨床表徵
1.  肌肉僵硬或緊縮,動作緩慢或笨拙
2.  關節的活動角度約在中間位置
主動與被動關節活動度是減少的
容易發展成關節畸形與攣縮
3.  不正常的肌肉張力
4.  肌腱反射(DTR)與牽拉反射增加、過度反應與陣攣
5.  高張力協同模式
6.  進行運動時痙攣增加
分類
半邊麻痺
雙邊麻痺
四肢麻痺
動作表徵
半邊身體、上肢與下肢受到影響,主要是對側腦部受到傷害。
上肢會轉向內側,肘關節彎曲而手掌緊握。腿部或腳會向內轉,而且膝蓋彎曲,病患大多會踮腳尖。
四肢都有問題,但下肢的問題比上肢更明顯。手部基本上都會有功能,有的一邊無礙一邊較笨拙或都不伶俐。下肢通常兩腳相夾且內轉,並兩腳同時墊起腳尖。
全身都受影響,通常上肢比下肢嚴重或上下肢一樣嚴重。頭部控制並不是很好,兩手臂向內轉,肘關節彎曲,手掌緊握,兩腿向內夾並向內轉,踮腳尖。

 

 

徐動型
受傷位置 腦幹基底核
臨床表徵
  • 四肢或臉部會有一些不自主的跳動或緩慢的扭動
  • 不自主的動作在醒著的大部分時間都會有,並在情緒激動或緊張時更加明顯
  • 少有關節攣縮或變形產生
  • 穩定性平衡姿勢能力差
  • 早期通常是軟趴型,2-3歲時會慢慢發展出不自主動作
協調不良型
受傷位置 小腦
臨床表徵
  • 動作較不穩定,易搖晃
  • 姿勢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較差
  • 手眼協調動作差
軟癱型
臨床表徵
  • 肌肉張力低
  • 頭、頸部軟弱無力。
  • 動作很少
  • 通常是痙攣型或徐動型演化中的過渡階段

混合型:

可能同時呈現了上述幾種不同的症狀,常見如痙攣型加徐動型特徵。

 

  • 腦性麻痺伴隨的問題

    • 視力問題 – 眼睛最常見的問題是斜視,但斜視通常在小孩長大後會逐漸消失。如果孩子大於六個月以後還是有斜視現象,就應該帶去看眼科醫師,因為如不早期矯正,可能會造成另一隻眼睛弱視。
    • 聽力問題聽覺方面的障礙會使腦性麻痺兒童講話產生困難,若懷疑小孩有聽覺方面的問題,應趕快找耳鼻喉科醫師做診斷治療。
    • 吃跟語言問題 – 小孩用嘴巴正常地吃東西是以後學習用嘴巴講話的準備階段,所以若小孩的口部肌肉控制有問題,那麽在學習咀嚼吞嚥時就會產生障礙,因此用嘴巴講出有意義的聲音也會跟著遲緩。 大部分的腦性麻痺兒都可以說出話來,可能有時候咬音會比較不清楚,所以別人較難了解,因此要常給予機會及鼓勵。
    • 發育問題 – 進食困難會導致營養吸收不足,所以發育較慢,因此有些腦性麻痹兒童會比較瘦;而有些小孩會因動得少而導致肌肉不發達;另外,有一些半生不遂的孩子也會呈現患側邊比較瘦和短。
    • 學習問題 – 大約有一半以上的腦性麻痺兒童在學習方面是正常的,尤其是徐動型的孩子,他們的智力是正常的或比正常孩子還高。
    • 個性與行爲問題 – 腦性麻痹兒童可能因爲移動或溝通上的困難而使他們在做事時容易有挫折或生氣,也常因此就放棄不再嘗試。所以給予鼓勵及瞭解他們是非常重要的。
    • 癲癇(抽筋)問題 – 并不是所有腦性麻痹兒童都會有癲癇,可是它有可能在任何年齡發生。癲癇若沒控制好,可能會進一步傷害腦部,減低孩童的學習能力。經醫師的診斷及指示下,可以用藥物來控制癲癇。
      1. 輕度癲癇:發作時,孩童也許只是出現突然的發呆,或是兩眼直視,對外界沒反應;有時會有些不尋常的動作,如嘴唇或雙手會有反復的動作。
      2. 重度癲癇:孩童也許在站或坐的時候突然發作而倒在地上,手脚可能會有强烈抽搐的動作,同時喪失意識,常會有口水流出,雙眼向上翻。癲癇發作時間有的只有幾秒鐘,嚴重的也很少超過10-15分鐘。當小孩發生癲癇時,要小心照顧他:
        1. 將他從危險的地方移開
        2. 把他穿著較緊的衣服鬆開
        3. 將他身體側向一邊,使他的口水流出以免嗆到造成窒息,也使呼吸較爲通暢
        4. 需陪伴在他身邊直到癲癇發作停止,在癲癇發作停止後,小孩也許會有昏睡的狀況

出處:

https://iris.who.int/bitstream/handle/10665/62696/WHO_RHB_93.1.pdf?sequenc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