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脊髓损伤(SCI)是指脊髓或脊椎管末端神经受损。这是一种毁灭性的情况,会导致受伤水平以下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它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残疾,影响行动能力、自主能力和生活品质。虽然目前尚无根治脊髓损伤的方法,但物理治疗在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患者恢复功能、增强力量,并适应新的身体状况。
脊髓损伤的原因
脊髓损伤常见的原因包括:
- 创伤 – 交通事故、跌倒、运动伤害和暴力行为(如枪伤)可能会损伤脊髓。
- 疾病 – 多发性硬化、肿瘤和感染(如脑膜炎)等疾病可能导致脊髓受损。
- 退行性疾病 – 骨关节炎、椎间盘突出和脊柱狭窄等慢性退化问题可逐渐引起脊髓压迫和损伤。
脊髓损伤的症状
脊髓损伤的症状取决于受伤的严重程度和位置。通常包括:
- 运动功能丧失 – 受伤水平以下出现部分或完全瘫痪。
- 感觉丧失 – 无法感知触觉、温度或疼痛。
- 反射改变 – 反射增强或减弱,以及肌肉痉挛。
- 大小便功能障碍 – 无法控制排尿和排便。
- 呼吸问题 – 如果受伤发生在颈部脊髓,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
- 神经性疼痛 – 由于神经受损引起的慢性疼痛。
脊髓损伤的分类
根据严重程度,脊髓损伤分为:
- 完全性脊髓损伤 – 受伤水平以下的功能和感觉完全丧失。
-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 保留部分感觉和/或运动功能。

常见的脊髓损伤类型
- 四肢瘫痪(Tetraplegia / Quadriplegia) – 四肢瘫痪,通常由颈椎受伤引起。
- 截瘫(Paraplegia) – 下肢和躯干瘫痪,通常由胸椎、腰椎或骶椎损伤引起。
脊髓损伤的物理治疗与康复
物理治疗在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的恢复和功能提升方面上扮演重要角色。其目标包括恢复运动功能、预防并发症,以及提升整体生活质量。康复过程会根据个体的受伤程度和功能目标量身定制。
-
早期活动和摆位
-
预防压疮并改善血液循环。
-
帮助维持关节活动度,减少肌肉僵硬。
-
-
关节活动度(ROM)训练
-
-
保持柔软度,预防关节挛缩。
-
根据患者能力进行被动或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
-
-
肌力训练
-
-
强化未受影响的肌群,以补偿失去的功能。
-
使用弹力带、哑铃及功能性训练方式。
-
-
步态训练
-
-
包括平行杠、负重跑步机训练及机器人辅助行走。
-
根据损伤程度帮助患者重新学习走路。
-
-
平衡与协调训练
-
使用平衡球、平衡板及支撑站立来练习核心控制力。
-
-
功能性训练与日常生活活动训练(ADL)
-
-
协助患者重新学习穿衣、进食及转移等基本任务。
-
利用辅助工具及任务导向训练。
-
-
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
-
-
刺激虚弱肌肉以增强运动与力量。
-
对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尤为有用。
-
-
疼痛管理技术
-
-
可使用手法治疗、干针、红绳悬吊训练及水疗来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
-
-
呼吸物理治疗
-
-
包括呼吸练习与分泌物清除技巧,适用于颈部脊髓损伤的患者。
-
有助于提升肺功能,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
-
-
辅助设备与适应性策略
-
-
轮椅、支具与矫形器帮助患者恢复活动能力。
-
外骨骼机器人可协助步态康复训练。
-
适应性工具可提升日常生活的自主性。
-
结论
尽管脊髓损伤带来终生挑战,物理治疗仍是康复过程的基石,帮助患者实现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和独立生活。科技的进步,如外骨骼机器人和功能性电刺激(FES),不断拓展康复的可能性。通过个性化和多学科介方法,脊髓损伤患者依然有机会拥有充实而积极的生活。